“我也不想和孩子動手,我說得口水都干了,就是不聽啊。”
“整天就知道玩,我講的話,完全沒用。”
“跟她講任何道理她都聽不進去。”
……
作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成為有用之材,因此,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總是擔心孩子因社會閱歷不足而走彎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劃和想法來學習。
可是,大多數父母都宣告失敗:講了那么多道理,孩子就是不聽。這成為了困擾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問題。
那么,問題出在哪呢?問題在于,父母把“講道理”當做是教育的全部,并對這種準確性深信不疑。
面對父母的大道理,孩子們的態度往往是排斥的。我們每個人自己也都曾經是孩子,大多都被父母采用這種方式來教育過,或許這也是中國式教育,或者說家庭式教育的通病吧。而我們當時內心的感受應該都是這樣的:“父母總是以一種我社會經驗比你足,聽我的沒錯的樣子,干涉我的各種選擇。”
別說孩子了,即使是已經成人的現在,我們也一樣不喜歡聽別人給自己灌輸一大通道理。究其原因,這是心理學的一種現象,叫做“投射心理”。即把自己的個性、好惡、欲望、觀念、情緒等心理特征歸屬到他人身上,然后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別人,這會給他人的自由意志帶來捆綁和束縛的感受,因而大多數人內心是反感的。
對于成長期的孩子而言,他們眼中的世界,與成人眼中的世界是大不相同的。孩子的世界里,總是單純和美妙的。當父母生硬地去向孩子說道理時,不僅會因為我們自己思維的局限性,限制了孩子的創造力,還會讓給孩子的世界觀帶來巨大的負面沖擊,形成傷害和陰影。
韓寒有一句經典語錄: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懂得”和“行動”之間永遠隔著一條鴻溝,知道什么能做,卻不知道如何去做。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應該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上,站在孩子的立場,嘗試去理解孩子的處境,走進孩子的內心,不是打擊和辱罵,而是給予孩子鼓勵、自信和勇氣。
既然講道理如此生硬,父母不妨用講故事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不管是對成年人還是孩子,講故事具有趣味性,更具吸引力。孩子的模仿能力較強,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我們可以向他復述故事,或者動畫片中相似的情節,通過與故事的對比,產生示范效應,從而讓孩子自覺、自發地去接受其中蘊含的哲理。
當孩子領悟到哲理,意識到自身錯誤時,父母應該給孩子引導,讓他自己做出判斷。比如:“你覺得這件事情該怎么解決好呢?”這種方式,不再預設答案,而是充分尊重孩子的選擇,有效地防止了孩子故意叛逆,和父母對著干。
孩子自己做出選擇后,難免會碰到挫折和困難,甚至選錯解決方案。這時,父母應該不評判對錯,并接納孩子的情緒宣泄。不要去否定和打擊孩子勇于開拓創新的精神,只靜靜地接納孩子的情緒就夠了。如果這時父母還采取說教的方式,孩子只會壓力更大,心懷怨恨,并厭惡父母。
總之,孩子的成長,更多的是父母要做出榜樣和示范,讓孩子親身去體驗和感受人生,而不是包辦和制定。父母對孩子的愛,就是要“不講道理”,而是要給孩子留下判斷與思考的空間。陪伴,才是孩子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