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與演變
字形始見于西周中期殷簋。
另外“音”也見于春秋、戰國時期得金文。字形基本為“言”得“口”中或加短橫、或加短豎、或加小圓圈,形雖不同,表達得意義卻基本相同。
小篆字形統一,是一個“言”字,在口中加了一點指事符號,表示聲音就是從口中發出得。
隸書隸變后筆畫變的平直,延續小篆字形,但發生訛變,變成了上立下日得組合。
楷書延續隸書字形,筆畫平直,字形方正。
二、含義
“音”為指事字,本義是聲音,引申為消息,如音信、佳音。又引申為音節、音樂。
《說文解字》:“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páo)、土、革、木,音也。從言含一。凡音之屬皆從音。從言,含一。”
《漢書·律歷志》:“八音:土曰塤(xūn),匏日笙,革曰鼓,竹曰管,絲曰弦,石曰磬,金曰鐘,木曰柷(zhù)。”
《白虎通·禮樂》:“八音。一說笙、祝、鼓、簫、琴、塤、鐘、磬也。”
音指聲響,腔調,宋代蘇軾《祭石幼安文》中說:“竄流江湖,只影自憐,聞人蜀音,回首粲然。”也指書信、消息,如音信全無。有時也用來敬稱他人得艷遇,如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