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諾日產聯盟與東風再度成立合資公司打造新能源車,再次印證了新能源合資潮來勢洶洶,業界的擔憂也隨之而生。" 對于國外整車企業在華已有兩家合資企業基礎上成立新的新能源整車合資企業這件事我個人非常反對,相關部門欠考慮了。" 電動汽車技術創新聯盟技術主任、原中國汽車技術中心主任王秉剛在出席一場電池產業峰會時如是公開表態。
實際上,新能源專家對合資公司帶來的擔憂并非不無道理。過去,在政策與補貼牽著鼻子走并提供保護的情況下,自主品牌新能源車逐漸崛起,也對消費者進行了長時間的教育,好不容易新能源車似乎要步入正軌,實現市場化,合資潮卻出現了,新能源市場的平衡被打破似乎在所難免。
" 花式 " 合資迭起
先是福特宣布牽手眾泰,再有雷諾日產聯盟搭上 " 東風 ",最近這股針對新能源車的合資潮,幾乎是集中爆發。同樣在本月,已與吉利聯姻的沃爾沃,日前也與吉利控股集團成立合資公司,乍一看似乎 " 多此一舉 ",但實際上當時雙方給出了一個不被很多人談起的信號,就是除了共享平臺與發動機技術外,雙方還將共同開發下一代純電動汽車平臺技術。對此,沃爾沃汽車總裁、CEO 漢肯 · 塞繆爾森在簽約儀式上表示," 很高興能與吉利達成新的技術合作協議,這給沃爾沃下一代電動汽車技術的開發帶來巨大幫助。" 此前,沃爾沃曾宣布 2019 年起新推出的車型將都是新能源車。這一信號結合起來,也不得不讓人佩服沃爾沃在新能源布局上的深思熟慮。
顯然,合資公司的一大作用,就是為電動車研發生產銷售作準備,除了公司內部協同更為高效,合資車企也為外資品牌在中國的電動化之路掃清許多政策障礙,同時擁有更寬廣的市場渠道。今年 6 月份,大眾與江淮獲批成立專門生產新能源車的公司,而戴姆勒也與北汽簽署協議,共同生產新能源車及配套電池,這也被認為是后來者的仿效之舉。